音樂家 小知識

2021-12-15鋼琴獨奏會曲目解說



去年十二月中在台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辦了一場獨奏會,名為「奏鳴」,整場曲目是各式各樣的奏鳴曲,音樂會開完了總是會有些覺得不滿意的地方,但同時很開心能實際以現場演出的方式與人分享美好的音樂和想法,觀眾們能從音樂會中找到些許的共鳴、享受,對演出者來說都是最好的回饋,雖然演出總是會有壓力,也不可能有完美的一天,但完成之後又會有著繼續往前邁進並著手規劃以後演出的想法。現在獨奏會完三個月了已經開始想下場曲目要彈些什麼了XD,在此把去年十二月十五日的獨奏會曲目解說和封面分享一下,作為紀念。

 

演出曲目

Ludwig van Beethoven: Sonata No. 30 in E major, Op. 109 貝多芬:第 30 號 E 大調奏鳴曲,作品 109
Vivace, ma non troppo 從容的甚快板

Prestissimo 最急板
Andante molto cantabile ed espressivo 富有感情的行板

Nikolai Kapustin: Sonatina, Op. 100 卡普斯汀:小奏鳴曲,作品 100 Allegro non troppo 從容的快板

Maurice Ravel: Sonatine pour piano

拉威爾:小奏鳴曲

Modéré 中板 Mouvement de menuet 小步舞曲速度 Animé 活潑地

中場休息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Grand Sonata in G Major, Op. 37

柴可夫斯基:G大調大奏鳴曲,作品 37

Moderato e risoluto 堅定的中板
Andante non troppo quasi moderato 近似中板而從容的行板 Allegro giocoso 詼諧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活潑的快板

 

樂曲解說

奏鳴曲(Sonata)是一種器樂曲名稱,隨著時代有不同形式與意義,到了古典時期奏鳴曲式與樂章架構逐漸發展成熟,成為現今大家最 常看到的樣貌,本次音樂會以奏鳴曲為主軸,挑選不同時代的作曲家創作,雖然都以奏鳴曲為寫作方式,但各自不同的風格與手法,讓音 樂呈現極為不同的樣貌。

Ludwig van Beethoven: Sonata No. 30 in E major, Op. 109 貝多芬:第 30 號 E 大調奏鳴曲,作品 109

此首作品寫於 1820 年,屬於貝多芬生涯晚期的創作,此時的貝多芬身體及經濟狀況已不如以往,加上弟弟離世後爭取姪兒監護權的官 司,都讓他經歷了許多艱辛。羅曼 ‧ 羅蘭(Romain Rolland)曾提到:「貝多芬在晚期創作中特別注重自由的形式、哲學性的思想、複雜 的織體和對位手法,且預示浪漫派藝術的特色」。 此時期創作的奏鳴曲,逐漸擺脫奏鳴曲既定的形式,相較於中期作品的英雄性格與活力, 顯得更為沈潛和隨心所欲。

第一樂章為E大調,曲式為奏鳴曲式,第一主題為從容的甚快板(Vivace, ma non troppo)但第二主題為富有表情的慢板(Adagio espressivo),除了速度指示與拍號有著顯著差異,第一主題節奏規律而流暢,第二主題富於抒情和幻想,也呈現極大的反差,讓整個樂 章顯得極為自由和新穎。

樂曲以不間斷的方式進入第二樂章,直接轉入E小調,速度為最急板 (Prestissimo) ,曲式亦為奏鳴曲式,整體個性顯得十分激動有力, 但之中又穿插不安焦慮的情緒,展現了一二樂章的對比性,發展部較為簡短,除了使用呈示部的動機,並在其中加入四度卡農的樂句。

第三樂章再度回到E大調,曲式為變奏曲,此樂章是整首曲子的核心,佔整首樂曲長度超過一半,主題是如歌且富有感情的行板(Andante molto cantabile ed espressivo),卸除了第二樂章的激動焦躁,呈現內斂的情感與恬靜的氣息,六段變奏各有不同的速度或風格指示,並 且加入許多對位與複音的寫法,第五變奏為快板且帶有賦格風格,在振奮的精神中進入最終的第六變奏,第六變奏回到最初的主題旋律與 速度,設計上以節奏減值以及長震音讓音樂產生加速和堆疊的效果,在三十二分音符的穿梭跌宕以及廣泛的踏板和震音使用中,音樂進入 了奇異的境界,最後一切回歸到最初的靜謐結束全曲。

Nikolai Kapustin: Sonatina, Op. 100 卡普斯汀:小奏鳴曲,作品 100

卡普斯汀是烏克蘭現代作曲家及鋼琴家,其作品以融合爵士元素進入古典型式的創作聞名。此首小奏鳴曲寫於 2000 年,創作的動機是 因為有個為孩童設立的音樂學校要求作曲家寫些“不太難”的作品,起初作曲家拒絕了這個請求,之後又改變心意而產生這首作品。樂曲為 單樂章十分簡短,加入了爵士切分的節奏及和弦但完全以標準的奏鳴曲式寫作,雖然這是一首意圖寫得容易彈奏的作品,但其多變的節奏、 重音、圓滑、斷奏等演奏法要求仍對技術十分考驗。

Maurice Ravel: Sonatine pour piano 拉威爾:小奏鳴曲

此曲創作於 1903~1905 年間,原為比賽而創作,當時一個音樂評論雜誌舉辦了作曲比賽,規定是創作鋼琴小奏鳴曲第一樂章,長度不 得超過 75 小節,拉威爾的好友卡弗柯瑞希(Michel Dimitri Calvocoressi)建議拉威爾參賽,然而因為拉威爾是唯一參賽者加上作品長度 超過不符規定,所以比賽最終取消了。之後拉威爾繼續完成了二三樂章並由法國杜蘭(Durand)出版社出版,作曲家亦曾親自演奏一二樂 章。

全曲共三個樂章,採連篇形式(Cyclic form),第一樂章開頭四度音下行的動機,以各種變形轉化出現在三個樂章中。整體予人精緻、 機巧、簡潔、光亮透明的感受。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升 f 小調,第一主題採用自然小音階組成,有著流動及難以捉摸的氛圍,第二主題轉至A大調,旋律優雅而沈穩。 發展部先以第一主題為素材再以第二主題醞釀樂曲的高峰。再現部的第二主題轉為平行調升F大調,尾聲則像在回顧般出現第一主題片段 並逐漸消融於寂靜中。

第二樂章為降D大調,小步舞曲速度,三段體。A段有著小步舞曲優雅、靈巧、富韻律的特徵,中間一度轉為 f 小調。B段轉入升 c 小調, 極具巧思的在右手使用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旋律,並且在左手以增值方式與右手形成卡農。

第三樂章回到升 f 小調,速度為活潑地(Animé),奏鳴曲式。第一主題使用多里安調式,音樂短促、燦爛而富於動態。第二主題使用 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為旋律將情緒稍微緩和下來。尾聲中大量使用平行和弦並不斷堆疊四度音下行的動機,將樂曲推至光輝的結束。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Grand Sonata in G Major, Op. 37 柴可夫斯基:G大調大奏鳴曲,作品 37

柴可夫斯基曾經寫過兩首鋼琴奏鳴曲,一首是他就讀聖彼得堡音樂院最後一年時所寫的《升C小調奏鳴曲》,另一首就是《G大調大奏 鳴曲》,此曲作於 1878 年,此時他剛結束一段失敗的婚姻,選擇至國外旅行轉換心情,創作過程中一度擱置轉而投入知名的《D大調小 提琴協奏曲》,回到俄羅斯後完成全曲,柴可夫斯基本人對這首作品並不滿意,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謙稱此曲是「枯燥無味、內容錯綜複 雜的作品」。然而 1879 年尼可萊.魯賓斯坦(Nikolai Rubinstein)首演獲得廣泛好評。此樂曲有著極為宏大的規模和交響樂團般的音響, 在曲式及調性上維持著傳統的作法,音樂上亦時不時透露出柴氏獨有的浪漫及民族氣息。

第一樂章是堅定的快板(Moderato e risoluto),G 大調,奏鳴曲式。開頭號角式的和弦進行雄壯有力地揭開呈示部,之後 e 小調第二 主題則有著夢幻而抒情的性格。發展部將第一主題以 C 大調、降 E 大調進行展開,在堆疊至高潮後直接進入縮短的再現部,最後以鐘聲 般的聲響以及第一主題的動機音型構成結尾輝煌地結束此樂章。

第二樂章是近似中板而從容的行板(Andante non troppo quasi moderato),e 小調,三段曲式。A段主題以漫步的姿態混雜著憂鬱、孤獨、 悲愴的情感,而後插入節奏感強烈甚至顯得活潑的樂句,接著又回歸開頭主題。B段主題轉入 C 大調,氣氛有如夜曲一般,以此主題變奏、 模進、轉調,逐漸將情緒推上炙烈糾葛的高點。接著返回的A段主題以分解和弦裝飾形成變奏。最後樂曲結尾以B段的主題為素材但轉為 小調並改變節奏,以極為陰鬱的方式消失結束。

第三樂章為詼諧曲,詼諧的快板(Allegro giocoso),G 大調,亦為三段體,A段主題以切分音製造出活潑輕快向前的音樂特質,旋律 由短的動機音型串連而成。B段轉為降 E 大調以長線條的旋律與A段區隔。

第四樂章為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G 大調,輪旋奏鳴曲式。輪旋曲主題以切分節奏的號角式和弦進行呼應第一樂章開頭,隨即 旋風般快速而有力地展開。中間穿插舞曲風旋律和民謠風旋律。民謠風旋律此段落以降 E 大調開始,幾經轉化後所有的熱情與激動宣洩而 出並導回輪旋曲主題。樂曲的尾聲以較為溫暖克制的方式在G大調呈現民謠風旋律,最後似乎與第一樂章尾聲呼應,以鐘聲般的和弦結束 全曲。

鋼琴學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