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雜感—五月疫情前欣賞的精彩演出
已經四個多月沒有聽現場音樂會了,當時四月二十四日聽這場音樂會時,並沒有料到接下來會有幾個月的時間暫別展演場所,現在回想起來十分慶幸當時參加了這麼一場感動而特別的演出。
這場演出是2021TIFA 王佩瑤《浮光流影》音樂會,當時會購買這場演出的門票,純粹是衝著三位優秀音樂家,他們分別是鋼琴家王佩瑤、大提琴家高炳坤、小提琴家魏靖儀,對於音樂會的內容只是隱約知道有不同於傳統音樂會的呈現方式,所選的曲目有許多非耳熟能詳的近現代曲目。
當天傍晚搭車北上與朋友碰面,簡單地吃些東西後便來到演奏廳,一邊閒聊一邊翻閱當天節目單,事前並沒有查閱有關節目發想以及曲目解說等資料,以一種不專業愛樂者的角度來聆聽。
這場音樂會是鋼琴家王佩瑤以作家吳明益的小說《單車失竊記》作為靈感啟發,安排東歐作曲家作品,讓聽眾細細品嚐音樂與小說所觸發的回憶和情感,並邀請攝影藝術家林猷進,將音樂聽現場的片刻轉化為影像留給觀眾作為紀念。
我在音樂會前並沒有看過小說《單車失竊記》和演出前的採訪宣傳,原本猜想是否會有明確的劇情推演,並且搭配劇情使用音樂,不過表演的呈現完全不是我所想的,七點半時間一到,攝影師直接走入舞台開始操作舊式照相機,未有一般音樂會將觀眾席燈光調暗片刻後演出者出場敬禮觀眾鼓掌的慣例,不過卻也很快進入當下的情境,正在好奇著演出將如何進行劇情是什麼,但見演出者漫步出現、或沈思、或遙望、或演奏,舞台上投射出不同的燈光與照片,後來我乾脆不再試著推測解讀劇情或意象,只是沈浸在舞台上的音樂與光影,去接收當下的氛圍和感動。整場表演一氣呵成,沒有中場休息,沒有曲目間的鼓掌,一切都以呈現完整演出的概念往下推展,直到最後鋼琴獨白般留在台上演奏完最後一音。
事後想想,這是一次回到欣賞表演本質的體驗,不熟悉的曲目(免除音樂詮釋的既有印象、避免過度關注艱難樂段的技巧)、未接觸過的表演形式、沒有語言文字以及預習的資訊,即使在這樣的狀態下,我仍被現場的演出打動,激起內心的想像與共鳴,塵封的回憶、冥想、孤寂、躁動、昇華等種種難以言喻的情緒浮現。
我想這樣的經驗也適用於欣賞表演藝術的大眾,可能由於過去的經驗或者刻板印象,有些人會覺得古典音樂很難聽懂、悶、需要先學習很多知識,但拋棄掉原本自認看懂聽懂的定義以及期待獲得某種特定的娛樂和形式之後,其實一場好的演出還是好的演出,不管熟悉與否,總是會讓人有所感受和啟發的,藝術不只是尋求立即直接的娛樂,也許體驗過程中總有不甚明瞭的地方,除了演出當下的欣賞,事後再次回顧或閱聽資料,又會有不同的見解和更深的體悟,我想這也是藝術其中一部分的價值。
回到這場音樂會,三位演奏家厲害的經歷不需要我多做介紹,聆聽前我已期待這是一場高水準的演出,有些讓我驚嘆的是,即使我坐在演奏廳最後一排,而且從位子站起來伸手可以摸到天花板,照理來說不是一個理想的收聽位置,聲音仍十分清晰而立體,效果及情緒是直入心坎的,有時在一些場合,雖然知道演出的內容不錯,但是需要靠自己用力傾聽加上一些「腦補」才能夠完整接收到音樂感受。這更證明了三位演奏者深厚的功力。
在這疫情趨緩之際,也期待逐步解封回到音樂廳,再次欣賞到藝術家們所帶來的驚喜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