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 小知識

背譜大麻煩?!



對許多學鋼琴的人來說,背譜演出是件頭大的事,有些人平常練習要開始背譜就很辛苦,有些人則是上台就會遇到亂流不知道會出什麼狀況,也有人演奏另外一樣樂器(例如小提琴、長笛)背譜都很順利但是一彈鋼琴就是記不起來。人不是機器和電腦,一定會有閃失和狀況不好的時候,但背譜仍是一個可以克服甚至幫助演奏發揮的方式而非成為演奏的障礙,這篇文章就要探討練習背譜的幾個面向和方法。

 

背譜記憶主要分為三個面向,第一個是動作(肌肉)記憶

這是學生最常使用的記憶方式卻也是最不可靠的,這種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彈著彈著多練幾次就背起來了,背不起來的地方就彈更多次背起來,甚至練習時腦袋放空想著別的事情手卻還是可以自己動下去,這種看似很方便的練習方式卻也是很危險的,當上課上台有壓力時或者開始擔心胡思亂想,想著接下來要彈什麼?某個地方技巧會不會出錯?也就是開始忘譜的時候。

 

第二個是聽覺記憶

聽覺記憶就像是一個腦袋內建的隨身聽播放器,例如當你回憶「小星星」的旋律時,並不需有音樂播放或者唱出來,腦袋裡就可以響起這首歌的旋律,這就屬於聽覺記憶,每個人聽覺記憶的程度也不一樣,同樣一首歌曲有些人只知道旋律怎麼哼,有些人可以唱出唱名,有些人會想起某位歌手的聲音,更進一步的有人腦袋會浮現伴奏長什麼樣子、前奏、間奏、特定樂器在何時出現,當腦袋能夠浮現音樂組成的部份越多,聽覺記憶就更完整。

 

第三個是理解分析的記憶

理解分析的記憶方式是大部分人最欠缺和沒有徹底執行的記憶方式,因為這是最燒腦力的方式,也因此最需要被強調和學習,個人認為並不一定要讀到大學音樂系或者學了很多樂理才有辦法運用這樣的記憶方式。舉例來說一首兒歌或初學練習曲可能是ABA三段式甚至是把同一個段落重複兩次最後結尾才稍微不同,有些學生練習時很快就看出這曲子重複段落和由同樣樂句接到不同結尾的特徵,所以聰明地知道這些一樣的地方不用重新練習和視譜,也了解要熟記分辨第一次和第二次不同的結束方式,這就是簡單的理解分析記憶方式。面對更大更複雜的曲子可以理解分析的東西就更多,例如奏鳴曲在大架構上要知道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過門、結尾、導奏等,並且知道調性轉換,接著要知道和弦組成和進行(為什麼有人彈鋼琴忘譜只記得右手旋律左手忘光光或者怎麼配都搭不上右手通常是忽略了這一點),其他的分析像是知道動機、模進,相似主題再次出現的變化、變奏方式都有助於理解分析。

 

除了以上三個面向,個人經驗上提供一些背譜的輔助方式:

1.       慢速背譜

有時曲子背得滾瓜爛熟之後,很容易變成太順只有肌肉記憶再也不去想和整理曲子脈絡,這時候把速度放到一個不尋常的慢速(例如1/2速度)來幫助自己重新檢視和聽到自己的演奏,腦袋開始有時間邊彈邊重新使用理解分析的記憶回顧,耳朵也能聽到每一個聲部的樂句怎麼唱、和弦如何進行。

2.       默寫分析

比較極端的方式可以把整首曲子的音符逐一寫出,這雖然未必是演奏流暢的保證,但能夠寫完代表音樂的每一個細節都熟記沒有被忽略。比較精簡的方式則是列出曲式架構、轉調、和弦代號和重要旋律線,能做到這樣應該就很清楚整首曲子了。

3.       固定指法

光靠動作記憶是不可靠且危險的,作為整體記憶動作記憶仍是重要的一部份,建議練習時研究好彈奏方式之後,就固定指法並且寫下徹底執行,我覺得這對學新曲有效率地背譜有一定幫助,因為每次都重複固定的動作路徑會加強動作的印象。

 

希望上述的討論可以幫助大家背譜,讓大家更自在地演奏,不知大家是否也有自己的背譜訣竅呢?

鋼琴學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