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壽星:拉赫曼尼諾夫
俄國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 (1 April 1873 – 28 March 1943)給人非常鮮明的形象,平頭嚴肅的面孔、一百九十幾公分的身高、巨大的雙手都是標誌性的特徵,他是作曲家同時也是鋼琴家和指揮家,四歲時由母親啟蒙學習鋼琴,發現他的音樂天賦後,便請了音樂院畢業的家教老師正式學習,雖然家道中落,拉赫曼尼諾夫仍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就讀,期間一度因為怠惰而失去獎學金遭勸退,他的母親於是聽從表兄西羅季的建議轉往莫斯科音樂院接受嚴格的訓練,在學校中同時展現出創作和鋼琴演奏的才華,曾有一度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老師因為看中他的鋼琴才能,希望他能專心演奏而非作曲,為此鬧得不甚愉快,不過1892年拉赫曼尼諾夫畢業時以最優異成績獲得大金質勳章,他的鋼琴老師親自頒獎並贈與自己的金錶讓師徒重歸於好。
踏入職涯的初期,拉赫曼尼諾夫稱得上是順利,其創作獲得了一些肯定和收入,然而在他的第一號交響曲首演失敗後,他頓時信心全失,竟有三年時間無法創作,在此期間因緣際會接了指揮工作,展現了他在指揮方面的能力,不過他仍深陷於自己的創作瓶頸中,在朋友的建議下找來心理醫師接受催眠治療,心理醫師一遍又一遍的告訴他:「你將開始創作你的協奏曲•••你一定會用你最熟練的技巧進行創作•••這首協奏曲的質量一定是最優秀的•••」拉氏終於恢復創作能量寫下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並獲得巨大的成功,他也因此將此曲題獻給他的心理醫師。
二十世紀初俄國政治局勢越來越不穩,拉赫曼尼諾夫先是帶著家人旅居德勒斯登,接著受到美國邀約巡迴演奏,為此他創作了堪稱世界最難鋼琴曲目之一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在一次世界大戰後,俄國發生革命推翻了沙皇,由於情勢越來越糟,拉赫曼尼諾夫因此移居美國,在也沒有踏上故土,在美國因為經濟上的需求,經常忙於練習、演奏和指揮,創作數量因而銳減,在二次大戰期間,他仍忙於演出,在發現癌症之後健康迅速惡化,過世後俄國民間及蘇聯政府展開了各式各樣的紀念,由此可見他在俄國人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