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臺北市西湖圖書館音樂會曲目簡介
德布西:第一號阿拉貝斯克
「阿拉貝斯克」Arabesque是「阿拉伯風格」「蔓藤花紋」的意思。阿拉伯人信奉回教,回教教義於某一時期曾禁止描繪人像以免目瀆真主,尤其不能描繪真主阿拉與先知穆罕默德的臉像。這類禁令使得阿拉伯的藝師們將創作重心放在植物型態的發揮上,而發展出一門相當圖案化、抽象化的造型藝術。
德布西所身處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指十九世紀末到一戰前的一段時期)社會中瀰漫一股對線條著迷的風氣,不論是「新藝術」(art nouveau)的裝飾風格、象徵派的畫作;同時期的作曲家們則以「調式」譜寫的音樂,彷彿到處都蔓延著輕靈飄逸、自由延伸的線條或旋律,讓整個「美好年代」洋溢著靈性與優雅。……這種線性的藝術,在當時被泛稱為「阿拉貝斯克」(arabesque)。
新藝術經常受到自然界某些造型特殊的動植物的啟發,尤其是植物、花卉的莖枝、藤蔓、花朵細緻微妙的色調,蜿蜒的線條,它們彼此之間的平行或交織。在德布西的第一號阿拉貝斯克中處處可以發現這種蜿蜒優美的音樂線條,音樂不停地流動起伏與變幻,此時的德布西尚未確立其象徵主義和印象樂派的風格,此首阿拉貝斯克仍是十分浪漫氛圍的調性音樂,也是德布西最受歡迎的鋼琴作品之一。
*參考來源:陳漢金教授所著『Debussy 您說是印象樂派?』
柴可夫斯基:G大調大奏鳴曲,作品37
提到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鋼琴作品,大家會想到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除此之外柴氏也寫了許多鋼琴獨奏作品,其中大部分為簡短的浪漫小品,G大調大奏鳴曲是其中少見的大格局嚴肅作品,創作於1878年,此時他剛結束一段失敗的婚姻,選擇至國外旅行轉換心情。回到俄羅斯後他完成全曲,1879年由尼可萊.魯賓斯坦首演。
整首曲子分為四個樂章,總長度約35分鐘,除了展現柴氏特有的抒情性格,這首結構龐大完整的作品也展現出將鋼琴音樂交響化的意圖,效果十分輝煌。今天演奏的是第三樂章和第四樂章。第三樂章為ABA三段式的詼諧曲,藉由音群的組合和重音的錯置產生拍子變化的錯覺和趣味,整體活潑輕巧。第四樂章為輪旋曲式,雄壯昂揚且興奮的A段主題不斷再現,中間穿插著舞曲風格及抒情風格的對比段落,最後結束在不斷延長如勝利鐘聲的G大調主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