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 小知識

拜爾適合作為初學者的鋼琴教材嗎



對於許多以前學過鋼琴的成年人來說,拜爾是他們開始接觸鋼琴的教材,那為何要提出這樣的疑問呢?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拜爾是什麼吧!
 
大家所說的拜爾其實是位音樂家,這位拜爾先生的原名是Ferdinand Beyer(1803〜1863),他是一位十九世紀的德國作曲家兼鋼琴家,如今其最廣為流傳的作品就是這本寫給初學者的教材Vorschule im Klavierspiel (Elementary Instruction Book for the Piano) Op. 101,大家後來也就習慣把這本教材直呼為拜爾了。這本1851年作品流傳至今超過160年了,其對鋼琴教育的影響也就不言而喻,時至今日鋼琴教育和教材已有更多的進展,所以對於初學者來說有許多更理想的教材可供搭配一起使用,只抱著這本教材從頭開始K到最後一首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了,那為什麼以現今的眼光來看拜爾不那麼好用呢,以下分為幾點討論:
 
記譜
這是我認為拜爾在設計上的最大問題,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平常碰到的鋼琴譜譜表是長什麼樣子呢?通常都是高音譜記號一行加低音譜記號一行合成的大譜表吧,然而拜爾在設計給初學者的鋼琴譜中一開始所使用的大譜表卻是使用兩行高音譜記號,因為兩手的音記譜位置都一樣,加上許多人原本就認識高音譜表,所以認譜比較輕鬆不花腦袋,此外曲子中常有兩首旋律同音平行的寫法,甚至可以不看左手的記譜就可以彈了,這樣會造成以後左手讀低音譜的反應很慢跟不上右手甚至無法同時看大譜表。在音樂上這樣的記譜也常造成曲子的音域偏高並且使學生在鋼琴前的坐姿還有手擺放位置都偏右了。現代的鋼琴教材大多一開始即採用高音譜記號低音譜記號並列的大譜表,以中央C附近為起始向左右兩邊音域擴散,讓右手大部分彈奏高音譜左手大部分彈奏低音譜。
 
風格單一
拜爾書中的曲子,大多是無標題的練習曲,只以認音練手指的目的寫作而很少融入意象感情的意圖在其中,和聲也是非常單純而「古典」,有時會使練琴少了些音樂性的趣味和想像,也讓學生減少接觸多元曲風的機會。現代的鋼琴教材常會設計出許多有標題想像情境的短小練習曲,也會嘗試在初學的小曲中改編融入從巴洛克、古典、浪漫到現代的曲目,還有納入民謠、爵士、流行的元素。
 
教本編寫著重在認譜和彈音
在鋼琴教學中,彈奏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但只是讓學生坐在鋼琴前做苦工般地手指運動,絕對不是完整的音樂教育。拜爾的內容設計幾乎只有認譜和彈音,缺少配合基礎樂理完整介紹,也沒有身體、手臂、手腕、手指如何運用的指引,如果習琴者沒有教師的講解和引導,有可能陷入彈奏技巧的錯誤和瓶頸,對於音樂也無法有較全面的理解。理想上,除了學習樂理和演奏技巧運用,課程中若還能帶到淺顯易懂的音樂家小故事和音樂史、聽力和節奏訓練、音樂介紹欣賞、甚至一點創作和即興的運用,才能邁向音樂藝術的薰陶和學習,當然一節鋼琴課的時間有限,教師只能盡力,更多時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安排時間涉獵。
 
綜合以上所述,難道以前人用拜爾學習就學不好嗎?當然不是的,教師運用本身的專業知識和方法還有配合其他曲目教材(也許加上學生的慧根),還是有辦法取得成效,不過既然已經有許多編排設計更好的教材,也就不需要完全以拜爾作為教學的主軸了,目前我是將拜爾做為輔助補充的曲目應用,或是作為初學者適應邁入徹爾尼練習曲或是小奏鳴曲的前導。

鋼琴學習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