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爾格彌勒25首練習曲—經典優美的初學教材
佈爾格彌勒25首練習曲Op. 100是許多人初學時常使用的教材,至今歷久不衰,仍廣為使用,我自己在開始教學之後,重新回顧此作品,對這些簡單的小品有了更多地欣賞和理解,也推薦初學一段時間後可以接觸這本作品。
首先簡介一下此套練習曲作曲家—佈爾格彌勒,1806年12月4日出生在德國,其父母皆是音樂家,1826年他搬到了法國亞爾薩斯學習,據說在24歲時開了第一場鋼琴音樂會,接著26歲移居法國巴黎,從此在當地生根,在這裡他寫下了許多鋼琴沙龍音樂及練習曲,並成為有名的鋼琴教師,1874年於巴黎近郊過世。
大多數人在使用這套練習曲時,同時學習的相近程度教材是徹爾尼一百首練習曲作品599和小奏鳴曲集,會這樣搭配使用的原因是,相較於徹爾尼練習曲及小奏鳴曲偏古典時期風格的作品,佈爾格彌勒提供了不同的面向和浪漫樂派的風格,讓學生的學習更為完整。以下我會列出一些這套練習曲的特徵和優點
這25首練習曲每一首都有標題,有些是直接的標題音樂,直接從標題就可想像出曲子所要描繪的景象,有些則是樂曲或舞曲型態像是牧歌、敘事曲、塔朗泰拉舞曲、船歌等,所以學生在彈這些曲子的最主要作用不是在「彈了很多音」、「作了很多手指運動」,而是在對音樂的想像、詮釋有所增進,培養透過指尖傳達意境的能力。
2. 呼吸歌唱的旋律
這25首練習曲不論快慢總是充滿優美清新的歌唱性旋律,鮮少為了追求手指速度和機能訓練而寫出重複、機械性、純粹跑動的樂句,要把這些曲子彈好聽,要花更多心思在彈唱出旋律的線條起伏和方向性還有樂句的收尾和呼吸。
3. 大量的音樂術語
除了最常見的漸強漸弱和漸慢,使用許多其他音樂術語,包含風格彈奏上的指示,一般學生在看譜時,總是只有看到音符,似乎其它指示都不是樂譜的一部份,這些音樂術語除了是音樂知識的累積,也是讀譜及詮釋感受的重要訓練。
4. 較為豐富的和聲和轉調
因為這是一本初學到進階的教材,所以大多數曲子調性都在一升降內,最多不超過四升降,但佈爾格彌勒仍寫出相較徹爾尼更豐富的和聲變化和轉調使用,使音樂更為多彩,也讓學生練習到更多黑鍵彈奏。和適應臨時升降變化與轉調。
5. 簡潔但完整的曲式
雖然這些曲子都十分小巧,但絲毫不會有沒頭沒尾沒有完整表達意境的感覺,從簡單的二段體、三段體到輪旋曲式,許多還加上序奏和尾聲,起承轉合完整,可以在練習過程中思考如何鋪陳、詮釋曲子,也預先為更難更大型曲子的解析有初步的認識。
6. 作為進入浪漫樂派鋼琴小品的入門
佈爾格彌勒所處的年代正是浪漫樂派名家如蕭邦、李斯特、孟德爾頌、舒曼等人活躍的時候,浪漫樂派許多作品對初學者來說可能要跨越不小的障礙,即使一些聽起來較簡單的夜曲、圓舞曲、無言歌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此時使用這本作品就算是一個很好的起步,就像許多人會先接觸古典時期的小奏鳴曲後再學習奏鳴曲,此外整本練習曲中沒有任何要同時彈八度音程的地方,對於年紀較小的學習者更為友善,同時因為樂曲優美完整,也適合作為學生上台表演的曲目。
上面講述了許多佈爾格彌勒二十五首練習曲的優點,接下來提出個人覺得稍微不足的地方,相對於曲中右手多變的表情和技巧,左手的寫法較為單純少跑動,此外這些曲子較少針對單一技巧從頭到尾書寫同樣音型的練習,所以如果有特定技巧如顫音、音階、琶音、阿爾貝提伴奏型需要加強,就需要另找教材來練習。